负氧离子资源在旅游业的开发前景
当前,回归自然、走进自然、领略大自然秀美的风光,利用自然的神奇效来调节身心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而“生态旅游”的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生态旅游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它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美国学者赫兹特1965年最早提出生态旅游概念的初衷,后几经修订,关于其内涵和外延,在几个方面达成一致[1,2]:①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②有利于增强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③对东道主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和作用降到最小;④保留和保存地方传统文化和遗产;⑤充分考虑旅游给东道主社会和民众所带来的好处和利益。也就是说,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诞生与发展,体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代表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其他旅游形式比较,生态旅游虽然是后来者,但是由于它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比其他旅游形式更小、更轻。近年我国生态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从旅游理念抑或旅游形式,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改进[3]。
负氧离子作为一种可被享受的资源,在各地的生态旅游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各种以负氧离子为主要名目的旅游项目纷纷上马,人们对负氧离子也趋之若鹜。并且负氧离子的含量已经成为衡量旅游度假区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但是我们要时刻认识到:①把握好生态旅游的概念,既要保持一定的热度,又要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保证负氧离子的合理开发。在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旅游资源退化。②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灵魂就是环境保护,即在不破坏原环境的基础上,保持负氧离子的浓度,没有这个意识,生态旅游只能是一句空话。
所以要充分开发利用负氧离子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一种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并有的资源,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开发模式的创新。这是开发负氧离子资源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国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只归国家。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又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加以管理。此种情况必然造成开发效率低下,开发成本偏高。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负氧离子资源,必须首先从体制创新入手,实现从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到两权分离的重大转变。对资源的管理真正实现从数量管理到质量管理、到顺序开发、再到生态管理的发展趋势,注重协调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4]。
(2) 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开发原则。生态旅游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一种精神消费形式,是人们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走向自然、感受自然,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一种高雅社会经济活动。让每一个旅游者都担负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责任,这才是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宗旨。我们要对自然承担责任和义务,除了享受负氧离子带来的益处,还要保护包括负氧离子在内的所有生态资源。
(3) 时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原则是: 既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但同时这种需求又必须不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与需求为代价。也就是说,这种发展必须考虑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远目标[5,6]。
总之,旅游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基本需求,未来学家们认为,休闲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旅游、休闲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将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新动力。以负氧离子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必将形成旅游业的燎原之势,最终获得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的全面繁荣。
森林浴在众多旅游方式中,作为一种能够直接有效利用负氧离子资源的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负氧离子浓度高的地方往往是开展森林浴的理想场所,同时还应具备的其他自然环境条件:舒适的森林小气候、良好的空气洁净度、丰富的植物精气资源、赏心悦目的景色。
艾恩普为人们创造了在旅游之外在家也能够零距离享受森林浴的机会,通过低释压负离子发生器,释放出生态级小粒径负氧离子,在室内就能够形成负离子浴环境,让人们仿佛身处森林,呼吸新鲜健康的空气维生素。不出家门,在家就能获得丰富的负氧离子资源。艾恩普的核心技术拥有清华大学发明专利,由清华大学教授林金明所授权,在生成负氧离子的方式上突破了局限,低释压释放负氧离子,更加安全无害,小粒径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更是大有益处。作为低释压生态级小粒径负氧离子引领者,艾恩普一直关注着负氧离子资源,以低释压的安全方式,着力将负氧离子的益处带给大家。
[1]杨爱荣. 我国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集团经济研究, 2005(7): 86-88.
[2]王会欣. 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J]. 中国林业, 2005 (5): 40.
[3]佟敏, 黄清.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及趋势[J]中国林业企业, 2005(3): 25-27.
[4]苏迅, 方敏.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J]. 中国矿业, 2004, 13(12): 24-26.
[5]郑易生, 钱薏红. 深度忧患: 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M]. 北京: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6]晏磊, 谭忡军. 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8, 8(4):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