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氧离子在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机遇
我国具有发展与负氧离子相关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工作基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在过去5年里保持6%以上速度高速增长,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仍然保持正增长。预计在未来5年内将以7%和6%以上速度持续增长。医药保健品消费水平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具有很强相关性。可以估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医药保健品产业会持续增长,这为负氧离子的广泛应用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作为一种保健卫生类产品,其功能及特点可用十二个字概括:高效、广谱、安全、持久、方便、健康。负氧离子作为一种资源,完全满足以上特点的描述。所以负氧离子成为医疗保健行业的骨干力量之一是大势所趋。例如现在的负氧离子保健材料,以涂料为载体(负离子空气净化剂加入量为涂料总量的0.5%-2.5%) 在甲醛、苯、氨的原始浓度超过国标十倍的情况下,可以高效去除甲醛、苯、氨,呈现广谱特性;因为它全部由天然无机材料制成,无毒、无害、无副作用,放射性安全检测达国家A级标准,安全且使用范围不受限制;其中配方采用的电能材料衰变期超过几千年,因此只要载体在,其功能就在,凸现持久特性;它又可直接添加到各种水性涂料中,所以使用十分方便;最后,该材料可以永久释放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负氧离子和远红外线,所以对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身体抵抗力有明显的作用,又是极为健康的。所以负氧离子在卫生保健领域大有可为。
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其宪章中宣告:“享受最高标准的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全世界的一项目标。负离子作为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元素之一,必然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类要抵抗各种病毒、细菌的侵入,保持健康的体魄,而最重要的是增强自身自然免疫力及拥有对各种疾病的自然治愈力。负氧离子在这时候即发挥了其独特功效,使人体获得很强的免疫力:当负离子作用于人体时,会帮助人体恢复到天然的平衡状态。同时负氧离子可以改善自然环境,净化空气;可以调节人类机体内在的生物节律,抑制老化;使肝肾功能、肠蠕动功能活化;促进体内废物、毒素的排泄;改善脂质、糖代谢;促进消化吸收;活化NK细胞,抑制有害菌、病原菌的增殖,防止感染;等。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的环境观、健康观也发生了飞跃,人们不再一味单纯追求无病与长寿,而是更加关注环境对健康的影响[1]。民众对环境健康问题的关注、对环境影响健康的后果的忧虑,都较以往明显增多。与此相对应,人类医学模式也由单一的“生物医学”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意识到,健康的环境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关键。负氧离子分布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为我们营造了健康的环境,功不可没。随着人们对环境与健康的认识在从传统的单纯注重生产、生活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类遗传、行为、生活方式、心理、营养、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对健康的综合影响,负氧离子的作用会愈加突出,其渗透进入卫生行业是早晚的事,而且它将使我们在如下方面发现它的价值:①作为一种可利用的卫生保健资源,负氧离子必将在环境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②人类活动损害了环境,面临环境带来的危机。负氧离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类面对这种危机和挑战。面对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工业、农业、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当我们开发利用负氧离子资源的时候,千万不要重蹈覆辙。我们向大自然索取的时候,不要贪得无厌,拿走自己该拿的,留下种子继续生长。③负氧离子有助于建设清洁健康的城市。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速度正在加快[2,3],城市环境日益恶化[4]。世界城市面积只陆地面积的2%,却居住着地球一半左右的人口,耗用全球生活用水量的65%、工业木材总用量的76%,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8%。目前世界城市人口的2/3以上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其中贫困人口约15亿,这其中至少有6亿人无足够住房,11 亿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饮水不洁每年死亡约1000万人,生活条件日趋恶化。联合国人类住区中心 (人居中心)发布报告说,2030年,全球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移民速度将高出以往任何时候。在大城市这个趋近于“死肺”的环境中,负氧离子资源显得更为珍贵。我们必须对负氧离子资源做出规划,以促进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市,使得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环境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5]。
[1]徐辉. 法国编制实施《国家环境健康计划》[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4(2): 11.
[2]林晓红. 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剧[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5(6): 47-47.
[3]路永忠, 陈波翀.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机制研究[J]. 经济地理, 2005, 25(4): 506-
[4]环保总局. 五大措施应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J]. 城市规划, 2005,29(7): 6-7.
[5]翟宝辉, 王如松, 陈亮.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中国建材, 2005(7): 31-33.